当前位置: 环保设备网> 环保新闻> 冲击“自我净化”flag 太湖走进新一轮治理周期

冲击“自我净化”flag 太湖走进新一轮治理周期

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:2019-09-18 00:27:18 浏览次数: 41
核心提示:关于冲击“自我净化”flag 太湖走进新一轮治理周期的最新消息:【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】时光荏苒,太湖治理已然走过12年。在太湖藻情出现“稳中向好”变化的同时,其生态系统修复的“边际效应”也日益

【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】时光荏苒,太湖治理已然走过12年。在太湖藻情出现“稳中向好”变化的同时,其生态系统修复的“边际效应”也日益显现。如何进一步实现“铁腕治污、科学治太”?下一步,太湖的治理要更加体现系统性的理念。
太湖治理,正在迎来新一轮拐点。而在这之前,截至2018年末,太湖环境综合治理已连续11年实现了“确保饮用水安全”和“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”的目标,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。
太湖流域地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,总面积超过3.57万平方公里。历来也是我国人口密度大、工农业生产发达、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快的地区之一。然而,太湖流域肩负的经济社会发展责任越来越大,太湖水环境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国内其它大湖。由于当地生产生活超强度的索取,加之环境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同步跟上,排入太湖的污染剧增,环湖入湖河道水质恶化,致使太湖水质下降。太湖这颗明珠曾一度黯然无光。
河道污染治理难,治太难上加难。从哪儿下手?按照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的建议,太湖治理必须“先控源截污、后生态恢复”。痛定思痛,无锡市在太湖流域出台《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》,将全市域划为太湖保护区。一方面,通过藻水分离站,将打捞的蓝藻转化为藻肥,替代部分化肥和复合肥用于园林绿化及水稻、蔬菜种植。
另一方面,从2007年开始持续10年,仅在无锡共计关停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企业3047多家,化工企业数量从2007年近3000家减少至10年后的837家左右。按照“谁超标、谁补偿,谁达标、谁受益”的原则,2014年江苏在全国建立了“双向补偿”制度。仅无锡市就已投入650亿元治理太湖,其中市级财政投资占80%以上。而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,这也成为了苏南告别传统发展方式的拐点,更是江苏提出产业从中低端向中转型的节点。
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还探索了“引江济太”——将长江水引入太湖及流域河网,为太湖周边及下游地区供水,加快水体流动,增强水体自净,缓解地区用水状况。公开资料显示,每年都从长江引入相当于半个太湖的水量,用于稀释湖水。经过前几年高强度投入、大规模治理后,太湖水质改善的“边际效应”开始出现,即使同样多的治理投入,水质改善的效果也不会像前几年那样明显。相应地,治理也从太湖沿岸延伸到了河浜河道,从城市污水延伸到农村生活污水,从工业点源污染延伸到了农村面源污染。
十年前的水危机渐行渐远,科学治理让太湖焕发新活力。根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数据,2017年太湖总体水质为Ⅴ类。经过10年治理,太湖水质总体上已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,并保持了稳中向好态势。其中,氨氮下降69.8%,总氮下降30.7%。难能可贵的是,“年轻”了十岁以上的太湖是在流域总人口增加近两千万,GDP增长三倍多的情况下重塑昔日风采。
尽管近年来太湖氮磷浓度有所降低,但仍处于适合蓝藻生长的浓度,湖体“藻型生境”尚未根本改变。太湖局局长吴文庆表示,太湖流域污染物入湖总量远远超过水体纳污能力,太湖营养过剩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。更为值得关注的是,未来太湖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,流域上控源截污需要更加严格标准并坚持更长时间,才能在湖泊蓝藻水华控制上产生显著效应。
根据治太规划,相关工程已进入新一轮发展期,在地方政府基本完成了对入湖排污源的整治后,其重点在于有效利用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,以及进行更大范围和力度的清淤工作。下一步还要重点恢复太湖近岸自然生态环境,发挥自然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。太湖将加强源头污染防控和减排,协调地区、行业间的污染治理,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。


[ 环保设备网搜索] [ 打印本文] [ 违规举报]

猜你喜欢

推荐图文
我国垃圾填埋气的产生和利用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工艺现状
推荐环保设备网
点击排行

| 锂电网| 智能网| 环保设备网| 联系方式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