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环保设备网 > 环保新闻 > 数据不联网、超标不处罚, 兰州新区为何如此“出圈”?

数据不联网、超标不处罚, 兰州新区为何如此“出圈”?

放大字体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4-01-12 11:02:18   浏览次数:16602
核心提示:2024年01月12日关于数据不联网、超标不处罚, 兰州新区为何如此“出圈”?的最新消息:【讯】时间的指针回拨,2012年8月20日,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、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。历经11年的“白手起家”,不可否认的是,兰州新区从


时间的指针回拨,2012年8月20日,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、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。

历经11年的“白手起家”,不可否认的是,兰州新区从零开始创造了破茧蝶变的发展奇迹。

产业新区、现代新城,兰州新区理应把高质量发展的“新理念”作为自身的鲜明标记。

然而,新区并不“新”,其因生态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突出,日前被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作为典型案例予以通报。

“违规上马化工项目,所辖化工园区污染治理和环境应急设施建设不到位,执法监管缺失,存在严重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风险隐患。”兰州新区如此“出圈”,问题究竟出在哪?

产能置换落实不严,违规“上新”烧碱项目

一座新城“拔地而起”靠什么?除了创新创业驱动,更离不开“招商引资”。

多年的发展,兰州新区坚持“产业园区化、园区专业化”,并在2018年5月建立了兰州新区化工园区。其规划建设面积29.17平方千米,主导产业为精细化工、化工新材料,目前,已入驻各类化工企业94家。

这处“尚年轻”的化工园区,正是此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的“重灾区”。

督察发现,2020年至今,兰州新区未落实产能置换规定,备案批准化工园区上马5个烧碱项目。其中,所涉项目已建成投产或已完成备案,总产能达150万吨/年。

相关资料显示,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烧碱生产国。从烧碱产能趋势看,2015年,依据相关政策,烧碱产业链行业进行了结构化的调整,产能、产量环比均呈现负增长。随后,我国烧碱需求量进入稳定增长期,截至2022年底,我国烧碱产能达到4658万吨,产量达到3981万吨。

化工园区“招商引资”引来的,显然不是“金凤凰”。

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》中明确要求,严格控制烧碱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,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先进工艺改造提升项目应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。在工信部2021年《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中也明确,要严控烧碱等行业新增产能,新建项目应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。

也就是说,上马或是改扩建烧碱项目,需进行产能置换,从而达到产能控制的目的。但督察发现,兰州新区并未落实产能置换相关政策要求。

滥用环评审批“承诺制”,近五成项目未批先建

拥有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,2019年起,兰州新区全面实行“区域环评+环境标准+承诺审批”模式。即由企业自主选择承诺制或常规审批方式办理环评手续,以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,提高环评审批效率。

这种承诺制审批的核心关键,在于企业做承诺,政府强监管,监管方式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。

明明是便民利企的“好措施”,可兰州新区却别有用心地“用错了地方”。

“哪些项目能用环评审批‘承诺制’,哪些不能用,国家是有明确规定的。”督察通报中指出,国家有关部门2020年就规定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、医药制造业等行业,是不属于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范围。

督察人员向记者解释,因为这种化工类行业往往污染比较大,采用承诺制肯定不合适。

督察发现,自2020年4月到2023年11月,兰州新区违规对年产2000吨氯丙酮等86个项目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。

“这80余个项目显然不适用于‘承诺制’,兰州新区没有及时跟进国家出台的最新政策,也没有及时调整。”参与督察的人员如是说。

更让督察人员感到震惊的是,化工园区未批先建问题成常态。

2018年1月—2023年11月,兰州新区化工园区259个新改扩建项目中,有122个不同程度存在未批先建问题,占比近50%。

一半的项目手续不合规就开工建设,如此“加速度”背后,监管变成了“纸上谈兵”。

超标废水流入黄河,监测不联网从而逃避监管

督察通报中指出,2023年以来,兰州新区化工园区30余家企业将未经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运至园区污水处理厂,个别企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浓度高达17.9万毫克/升,远超园区6500毫克/升的纳管标准。

督察人员对此解释,这样的高浓度,远超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标准,只能先稀释,再处理。“但是这种方式处理高浓度废水是不合适的,如果里面还有有毒有害物质,那更是不允许的。”

事实上,兰州新区化工园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A、C区内产生第一类污染物及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企业,均未按分类收集、分质处理的要求建设废水处理设施。

令人不禁“提心吊胆”的是,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入水阜河,后经蔡家河,最终将汇入黄河。

微信图片_20240111142635.png

2023年12月15日,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,兰州新区北部片区污水入河排污口二氯甲烷在线监测超标

在线监测数据显示,2023年8月—11月,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,水阜河总磷、化学需氧量、氨氮等多种常规污染物出现超标,其中总磷日均值超标32天,最高超标10.6倍。2023年5月—9月,二氯甲烷、三氯甲烷、四氯乙烯等数值也都出现超标情况。

而二氯甲烷等特征污染物,显然就是从化工园区进入水体中的。

“超标这么多,不处罚吗?”记者追问道。

“没有处罚。”督察人员表示,这些监测数据并没有联网。2022年,园区入河排污口审批下来,按要求到年底就应该联网。但直至督察,也没有联网。“可见兰州新区对此缺乏最基本的管理职责,也就不存在处罚了。”

按照国家有关部门2021年10月印发的《关于做好重点单位自动监控安装联网相关工作的通知》规定,各地应确保自动监测数据及时、完整传输至国家污染源监控中心平台。督察发现,兰州新区在线监控平台共接收化工园区78家企业数据,截至2023年10月,有74家仍未与省级监控平台联网,更无法上传至国家监控平台。

利用“失联”从而逃避监管,新区岂不成了一片“独立王国”?

56%的企业大气超标排放,异味影响群众生活

不止水的问题,在兰州新区化工园区,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也长期被“视而不见”。

督察指出,2023年1月—11月,化工园区有43家重点企业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,占废气监控企业总数的56%。其中有两家企业非甲烷总烃的超标天数分别达206天和120天。

也就是说,一年里,超过2/3的天数都在超标排放。

就在此次督察调查走访期间,督察人员还将园区内的一家企业“抓个现行”。

这家公司在废气排放通道上设置进气孔,试图以稀释排放方式实现监测数据达标。可即便动了“歪脑筋”之后,其在5月—11月仍有47天非甲烷总烃超标。

640.png

2023年9月3日,督察组暗查发现,兰州鑫隆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废气排放通道设置进气孔稀释废气

然而,同样让人倍感错愕的是,兰州新区相关部门对上述超标行为未依法查处。

此外,根据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,化工园区66家企业应开展泄漏点检测与修复工作。但截至2023年11月,54家企业仍未开展。

园区紧挨着就有村落,异味影响群众生活。在本轮督察进驻期间,就接到群众投诉兰州新区异味扰民问题5次。

“国字头”新区如何向“新”而行?

污染触碰底线,顽疾久拖不愈,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?

翻阅新闻不难发现,早在2022年7月,甘肃省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兰州新区反馈督察情况就曾指出,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小,负荷仅10%左右,无法保证正常稳定运转;兰州新区未按照要求设置地下水监测井,运行7年以来未开展过地下水监测,应急预案未备案。

彼时的省级督察直言不讳地指出,兰州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压力传导不到位,新区虽然制定了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,但多数部门对自身所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不清晰,部门之间联动执法、信息共享、集中攻坚等工作机制不够健全,各自为政。

此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中也指出,兰州新区相关部门法治意识淡薄,降低化工项目准入和建设标准,监管缺失,导致违法违规行为长期存在,园区及相关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。

“归根结底,还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认识不深刻,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树得不牢。”督察人员表示。

兰州新区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。当前,一些地方急于追求经济增长,在降低准入门槛上“动心思”,擅自放松环境监管要求,突破生态保护红线,违法排污、破坏生态问题突出。

数据显示,刚刚过去的2023年,个别地方就出现了污染物排放反弹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,完成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存在风险挑战。

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,这道必答题并非无解,不少地方已经在实践中给出了“正确答案”。

身为“国字头”新区,兰州新区本应在技术、管理、环保等各方面达到先进水平、起到标杆作用,在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走在前面。这就需要相关地方主管部门转换固有的发展理念,真正下大力气扭转产业发展惯性,抓好抓实治污攻坚举措。

记者关注到,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后,2024年1月3日,甘肃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、兰州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张晓强深入兰州新区化工园区、产业孵化基地和多家企业,实地察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典型案例涉兰州新区问题现状,现场办公督导推进整改工作。

“对反馈问题积极认领、照单全收,立行立改、快办快结,扎实推进反馈问题全面彻底整改。”张晓强更对新区发展提出期望,强调要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。

华灯初上,俯瞰兰州新区,戈壁滩上崛起的这颗明珠灯火通明、车水马龙。而如何让这里宜业更宜居,紧跟时代的绿色节拍不掉队,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与魄力。

向“新”而行,等待作答。

 


[ 环保设备网搜索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

猜你喜欢

 
推荐图文
我国垃圾填埋气的产生和利用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工艺现状
推荐环保设备网
点击排行

 
 
| 锂电网 | 智能网 | 环保设备网 | 联系方式
 
Baidu
map